CMP(化学机械抛光)技术作为半导体制造中的关键工艺步骤,其操作流程的精确性直接影响晶圆表面平整度和器件性能。以下是基于行业标准操作规范及设备厂商指南整理的详细操作步骤,涵盖从准备到维护的全流程:
一、前期准备工作
1. 环境确认
确保洁净室环境达到Class 100或更高标准,温度控制在22±1℃,湿度40%60%,避免颗粒污染和静电干扰。
检查设备接地状态,确认压缩空气压力稳定在0.50.7MPa范围内。
2. 耗材与配件检查
抛光垫:检查表面无划痕、老化或污染,新垫需进行预 Conditioning(约30分钟磨合)。
抛光液:根据工艺要求选择酸性(如SiO₂抛光)或碱性(如金属抛光) slurry,使用前摇匀并过滤(0.1μm滤芯)。
钻石修整盘:确认金刚石颗粒完整度,修整压力通常设定为35N。
3. 晶圆预处理
通过兆声波清洗去除表面颗粒,测量初始厚度并记录(如使用激光干涉仪)。
二、设备启动与参数设置
1. 系统初始化
启动主机电源,执行设备自检程序,确认真空吸附系统、温度控制模块(如配备)无报警。
装载工艺配方(Recipe),典型参数包括:
抛光头下压力:2035kPa(铜抛光)或1020kPa(介质层抛光)
抛光盘转速:60120rpm(与晶圆转速比通常为1:1至1:3)
抛光液流量:150300ml/min(根据材料调整)
2. 校准与定位
使用标准校准片进行厚度传感器校准,误差需<0.5%。
机械臂传输路径验证,确保晶圆装载位置精度±0.1mm。
三、抛光过程执行
1. 晶圆装载
采用真空吸附或边缘夹持方式固定晶圆,检查是否无翘曲(Warpage<50μm)。
启动载片台旋转,同步开启抛光液供给系统。
2. 多阶段抛光控制
粗抛阶段:高压力(30kPa+)、低转速去除大部分材料,时间占比约60%。
精抛阶段:降低压力至15kPa以下,提高转速改善表面粗糙度(Ra<0.5nm)。
实时监控电机电流波动(异常波动可能预示划伤风险)。
3. 终点检测
光学干涉法或电机扭矩法判断终点,铜抛光典型厚度变化率0.51μm/min。
遇过度抛光(Overpolish)立即停止并检查配方逻辑。
四、后处理与检测
1. 晶圆卸载与清洗
使用去离子水(DIW)+兆声波清洗残留 slurry,必要时采用SC1(NH₄OH/H₂O₂)溶液去除有机物。
氮气吹干后转入无尘盒,避免二次污染。
2. 关键参数测量
表面粗糙度测试(AFM或白光干涉仪)。
厚度均匀性检测(9点测量法,要求<3%非均匀性)。
五、设备维护与故障处理
1. 日常维护
每班次结束后清理抛光垫残留物,使用专用刮刀+DIW冲洗。
每周检查轴承润滑状态,补充高温润滑脂。
2. 常见问题应对
划痕(Scratch):检查抛光液过滤系统或钻石修整盘状态。
腐蚀(Corrosion):调整抛光液pH值或增加缓蚀剂浓度。
设备报警代码E207(真空失效)需检查密封圈磨损情况。
六、安全注意事项
操作人员需穿戴防静电服、护目镜及耐酸碱手套。
废液收集需分类处理(含重金属废液需专用容器)。
紧急停机按钮功能测试每日一次。
通过上述标准化流程,可确保CMP工艺的重复性与稳定性。实际应用中需根据材料特性(如Lowk介质、钴互连等)动态调整参数,并定期进行设备能力分析(CPK>1.33)。建议建立完整的SPC(统计过程控制)体系,持续优化工艺窗口。